《孔雀东南飞》悲剧的探究【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教学实录】(播放《梁祝》,把学生引入如泣似诉、如梦似幻的凄美动人的氛围中,感受离别的悲苦。播放音乐的同时显示《孔雀东南飞》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内容。)师: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传唱千古,他们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不得已而双双殉情,化蝶双飞,成就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个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悲剧的主人公是刘兰芝和焦仲卿。我们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显示教学目标)师:《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叙事诗,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我给大家设计了这个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请大家看屏幕。(显示情节结构图)师:下面大家自读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完成情节结构图。生:我看过一些资料,有的认为第一个情节是“被遣”,有的认为是“自诉”,你们认为第一个情节该怎样分析比较合适?生:我认为用“自诉”比较合适,因为作品不是一开始就写兰芝被遣回家,而是写她向丈夫倾诉心中的苦闷,用“自诉”更合适。生:我也这样认为。情节的第二部分才写兰芝在焦母的一再逼迫下被遣回家,所以第二个情节才是“被遣”。生:梁山伯、祝英台最终是化蝶双飞,刘兰芝、焦仲卿殉情后双双化为鸳鸯,我们也给他们来一个浪漫主义的叫法,怎么样?生:那就叫“魂化鸳鸯”吧,这样既能体现故事的悲剧性,也很有诗意。生:情节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结构图右边的方框应该填什么内容呢?生:从结构图的构造上可以看出,焦母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生:焦母是造成这出悲剧的凶手,所以右边的方框应该填焦母的形象,比如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等等,正是这样的家长才上演了这出悲剧。生:这样的话,右边方框的主题应是表现封建家长对爱情婚姻的迫害,左边方框的主题自然就是表现兰芝、仲卿对忠贞爱情、幸福婚姻的追求了。师:每个小组都把结构图完成了,来看一下你们完成的情况。(投影)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研习课文,对作品的内容、情节把握比较准确,结构图完成得很好。请一位同学来根据结构图内容简要复述课文。生:诗歌按时间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家长活活拆散、双双逼死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师:简明扼要,好!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请看屏幕。(显示)1.作品处处向读者展示兰芝的美德,对于这么好的媳妇,焦母为什么还要休了她?2.兰芝被遣后,作品为什么写太守替子向兰芝求婚的情节,而且还极力渲染太守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3.化蝶双飞、化鸟双飞难道是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幸福婚姻的宿命吗?这样的悲剧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师:请发挥你们敏锐的洞察力,探究问题的真相,发表你们的高见。生:丈夫休妻司空见惯,婆婆休媳妇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个婆婆也太野蛮了,好好的一对夫妻就这样给她拆散了。生:兰芝的婆婆可能心理有点变态,她以前也可能受她婆婆的虐待,所以把她受的苦发泄在兰芝身上,而且变本加厉,干脆把兰芝休了。(全班哄堂大笑)生:焦仲卿太懦弱了,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没有据理力争,只是一味忍让,才让焦母的阴谋得逞。生:究竟是什么原因令焦母那么狠心拆散兰芝与仲卿?毕竟他们才“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生:你这句话倒让我感觉到他们家庭的不完整,兰芝与仲卿的婚姻存在缺陷。生:什么缺陷?生:你们想一想,在封建社会,结婚两三年的夫妻,按常理来说,是不是应该生儿育女了?但在作品中却一直没提到兰芝、仲卿有小孩,你们不觉得奇怪吗?生:怪不得我总觉得他们身边缺少点什么。大家留意一下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他们誓别时,“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两人殉情时,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两人似乎无牵挂地为情殉身。假如他们身边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他们能这样洒脱地为情而死吗?生:分析有道理。文中确实一直没有提到他们有孩子,这让我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作为封建家长焦母,传宗接代的思想肯定是根深蒂固的。兰芝与仲卿结婚两三年,没为焦家生得一男半女,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