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的进行生动描写的写法。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3、领略竹农丰收的喜悦,体会作者对江南竹乡的特殊情感。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知识链接:1走近作家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2、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模块一:自主学习学习内容摘记学习内容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竹子进行描写,说说下列句子描写的角度。(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2)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3)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学习内容二试着辨别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2)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3)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学习内容三:根据下面语句的意思填写正确的词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模块二:交流研讨任务一: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的笔墨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否切题?为什么?任务二: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作者对竹林感受相对应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视觉角度竹林特征句子作者感受1这种写景的方法是任务三:作者用了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请找出来并赏析。•竹的海洋─•竹海暗浪─•海底隧道─•竹的屏风─模块三:巩固内化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将课后生字词抄写在下面任务二:全文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课《竹林深处人家》模块四:当堂训练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晾()沏()隧道()竹箬()山岚()竹坞()山麓()匾箪()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幅其实的竹乡。B.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密匝匝,把路的上空盖着。C.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镂镂轻烟。D.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册。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气势:(2)竹坞:(3)山岚:(4)匾箪:4.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他是我国当代画家、_______家。5.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有哪些特点?你喜欢他们吗?26.作者是如何来表现“竹林美”与“竹林人家美”的?5.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竹子进行描写,说说下列句子描写的角度。(1)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2)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3)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答案:liàngqīsuìruòlánwùlùdān解析:A项“幅”应为“副”;C项“镂镂”应为“缕缕”;D项“册”应为“策”。答案:B2)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3)山林中的云雾。(4)盛东西的扁形竹器。答案:《现代文丛》黄蒙田散文解析:从作者遥见炊烟,听到禽鸣,闻到竹香,看到村民,吃到笋干,听到欢笑来体会。参考答案:生活环境优美,待人热情好客,品格勤劳质朴。解析:(1)从立足点的角度;(2)从修辞角度;(品味语言);(3)从乡村的角度。参考答案:通过移步换景的角度,描写了竹林的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竹林的美;竹林人家的朴实、勤劳、好客,也表现了竹林的美。解析:找出比喻句,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参考答案:作者用了下面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1)竹的海洋——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他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2)竹海暗浪——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