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出塞》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2/16确、读流利。生1读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生2读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生3读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三名学生读。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师:谁先来?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3/16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万里长征人未还。一一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师:士兵,就是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三、诵读涵咏,体味感情(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4/16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生1:明月。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生2:关,边关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生3:长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生4:未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师:听5/16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生1:沉重。生2:凄。生3:悲哀。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