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视角下地震志愿者建设的困境与审视--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ThedifficultiesandexamineoftheconstructionofearthquakevolunteersbasedontheCommunity门头沟区地震局张玉川李树建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破坏性地震往往给地震应急救援带来极大的难度。社区地震志愿者具有对当地情况熟悉、道路清、掌握信息广和准确的特点,因此推进社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对及时救助受灾群众,降低灾害损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门头沟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及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基层地震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地震志愿者建设现状门头沟区目前有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一支,日常工作由区地震局主持,活跃注册人数25人。主要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其人员构成情况如下:人员构成:该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人员由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三类(机关工作人员15人,企事业单位8人,自由职业者2人)构成。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3岁,以中青年为主(40岁以上2人,30-40岁6人,20-29岁以上17人)。图一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队员属性构成图教育培训:该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共组织各类活动7次,其中活动形式以地震知识讲座,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和网络培训为主。组织形式:组织较松散,对内设正副队长三名,活动主要靠临时召集。日常联络:日常联络形式主要以网络为主,主要联络方式为通过QQ建立的志愿者群。群活跃度较低,讨论的主题较分散。图一2011年防震疏散演习地震志愿者建设面临的困境1、社会认同度不高志愿者组织的本质属性在于志愿性,而志愿性起源于对志愿者组织的认同。门头沟区地震局在招募地震应急志愿者之初就遇到这个问题。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员第一个问题就是地震志愿者在没有地震的时候能做什么?其它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地震志愿者都有什么活动?我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可以报名么?组织活动时,怎么向单位请假?志愿者队成立之后,我们进行过一项调查,25人的队伍之中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有7人,其中4人是在大学期间参加过,3人是2008年的奥运会志愿者,其余均表示从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2009年,地震局举办活动通知志愿者参加时,有志愿者就坦言自己成为地震志愿者这件事情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说门头沟不会发生地震,就是发生地震自己也做不了什么。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普通群众甚至志愿者本人对志愿服务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社会认可度还较低。2、志愿人才“匮乏”区县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人才匮乏相对尤为严重。从门头沟区招募的地震志愿者来看,该区地震志愿者几乎完全不具备应急救援、心理辅导等专业背景,如果单从这方面来讲,这种客观的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该区地震志愿者的服务效果。这种实际情况也促使我们思考区县级的地震志愿者事业发展的定位问题。人才匮乏这个概念有一定的相对意义,如果区县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定位于平时辅助地震工作部门宣传地震知识,震时做些辅助性的救援工作,那么就不存在理论意义上的人才匮乏。图二心肺复苏训练3、志愿者年龄构成不合理立足于区县或者社区招募的地震志愿者年龄构成不合理现象严重。以门头沟区为例,该区琦霞苑社区招募的地震志愿者队伍全部在45岁以上,年龄最大者73岁。这样的大龄化的地震志愿者队伍在平时宣传地震知识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震时能否召集起队伍都成问题。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青年人平时忙于工作,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志愿活动,另一方面也由社区志愿者对其吸引力较低的原因造成。区县及以下的志愿者队伍如何吸引中青年参与其中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图三琦霞苑社区地震志愿者年龄构成示意图4、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大众的志愿活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各种志愿者组织和活动在数量和形式上都有较快的发展。但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却令人堪忧。从政策法规层面来讲,目前中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规范和条例仍然比较笼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没有太明确的指导意义。从志愿者服务的外部环境来讲,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仍然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