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和描写景物特点一、导入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我们感受到了“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可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这些精美的诗文无论是创意还是笔法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揣摩,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二、析题同学们请看题目,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观察”?(提问,明确答案出示课件)谁又能告诉老师什么是“描写”?(提问明确答案出示课件)观察:用我们的双眼仔细地看事物或现象。描写: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三种,分别是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三、分析文本(148页短文)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读148页知识短文,找出答案:1.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观察景物时要注意些什么?(生读,提问明确答案)1.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2.①观察时只有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②观察时要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的特点。四、怎样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景物呢?老师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几种方法。(一)调动多种感官。提问:1.感官都包括哪些?2.为什么要调动多种感官?(明确: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我们在观察和描写时只有调动多种感官才能把握住景物的特征。3.阅读下列语段思考:划线句子都调动哪些感官写出景物特点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指名读,提问明确:划线句子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写出景物的特点。)(二)把握景物特点1.季节不同,景物的特点就不同,我们刚学过第四单元一组课文分别写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不同特点,找一名同学读一读都写了哪些特点?(148页)2.比较阅读:思考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出示内容,指名读。秋夜(一)天黑了,景物都消失在黑暗之中,除了远远近近、明明暗暗的灯光,别的似乎都从你周围消失了。秋夜(二)初秋的夜晚是寂静的,虽然有几只秋虫在“唧唧”地叫,但那也只能衬托出夜的寂静。秋庄稼,那些高粱啦、玉米啦、满身撒满露珠,发散出润湿清新的气息,只听见它们“咯吧咯吧”拔节的声音。3.季节不同,景物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地点不同,景物的特点也有差别。比如我们祖国同是冬季,南宁此时是百花盛开,北方则是冰天雪地,所以我们只有把握了景物的特点,春山艳冶、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惨淡才能直接鲜明地展现出来了。(三)运用多种修辞。1.为什么要运用多种修辞呢?比较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1.小草从土里长出来。2.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长出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1.天上飘着几片轻云。2.蔚蓝色的天上,几片轻云,平贴于空中。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学生分析,教师明确:运用多种修辞,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朱自清的《春》(出示句子,学生读,思考都运用哪些修辞?)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