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母亲的作品,歌曲诗词等。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2.了解胡适及他的母亲:胡适(1891—1962.)字,人,生于上海。1917年1月发表,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冯顺娣,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23岁。3、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为什么说母亲又是“严父”?4.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你能列出本文的提纲吗?二.合作探究: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分组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三.反馈检测:作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在行文时却极注意用词的分寸,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加以体会。(结合研讨与练习二)①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②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四.拓展延伸:1、《我的母亲》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怎样对爱我们的父母?答案:一、1、适之,安徽绩溪,《文学改良当议》,《尝试集》2、安徽绩溪3、“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4、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提纲:(一)介绍我的小时侯的情况(二)回忆我的母亲(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二、1、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2、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是为了突出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3、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4、使我有了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5、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三、①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②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