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体会诗情画意2背诵教学程序:一导入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2)赏析诗歌1、诗中何处可见是“早春”之景?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2、前两句为何先写“小雨”、再写“草色”?3、后两句诗人为什么说早春的“草色”要远比皇城的处处“烟柳”好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你记忆中有哪些描写春的诗词、佳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3)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3小结韩愈的这首诗作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早春”中那富有生命力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就这样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诗人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这其中的青青色彩和意境,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二、学习《西江月》1作者简介: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2解题初读(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4)指名读,正音,齐读.3、研读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