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古代寓言二则共2课时第2课时(学期总第7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这一文体了。学习第一则寓言。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节奏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阅读理解文字浅显的文言文。知识要点了解课文大意学习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难点虚词的使用教学关键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型语文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施、设备、器材电脑PPT主备人黄晨珑参与者签名:陈剑朱荣英教学设计项目具体说明(写出每个进程的资源、教学方式、任务和要求等)创设情境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初步了解三、作家、作品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感知理解朗读课文掌握大意深化掌握重点语句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2、是吾剑之所从坠。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拓展提高讨论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课堂总结寓言特点寓言大意诵读全文寓意重点句式含义实虚词含义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