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17课第1节走依法治国之路教案课题课时本学期第___课时日期本单元第3_课时课型新授课审核人感知目标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能力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知识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则国兴,使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法治则国兴,使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学习流程一、复习检查上一节内容:本节课不提问,因为期中考试刚结束,试卷还没有看出来,无法试卷分析。二、导入: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科技发展状况,如何才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技发展更快,这需要法律来保驾护航。今天我们学习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三、学习过程:(一)课件出示自主学习提纲:1.依法治国的含义?2.依法治国的意义?(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二)师生订正答案,教师总结纠正问题答案。1.依法治国的含义?P93在我国,依法治国就是……都依法进行。7552.依法治国的意义?(为什么要依法治国?)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引导规范制约保障)④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⑤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课件讲解:1.情景感悟:材料一: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使案成功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请思考: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师生:人治材料二:案例二:一名父亲将他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的儿子打死,父亲认为自己为国家和社会出掉了一个毒瘤,村民称赞父亲是“大义灭亲”。村民得知此事纷纷奔走相告,并开始给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赦免谢永贵。有800余名村民在信上签字。法院视犯罪情节从轻判处这名父亲有期徒刑5年。思考:是否因为父亲为国家和社会出掉了一个祸害就可以不处罚他呢?由此看出,我国是人治还是法治的国家?师生:法治教师:人治和法治的区别是什么?请阅读了解2.课件展示小资料:人治:中国儒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学生找出问题答案,组内交流回答,教师补充。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了解64810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儒家重视人治,主张为政在人。法治: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治理国政,管理社会。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3.结合课件分别从:领导者、主体、客体、依据、目的、要求等方面分析依法治国。课件展示小资料:(具体内容见课件)4.课件展示: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一个国家只有严格执法,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才能治理整顿好,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如果法律废驰,无法执行,则国家一定会有动乱,国力也会越来越衰弱。(过度到意义)5.结合课件讲解我国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呢?材料分析一: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2012年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作关于第十二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