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间最亮的那盏“灯”——记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桶井乡下坪村小教师杜典娥点点萤火汇聚成人间星河,滴滴爱心铸就大爱无疆。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俯下身躯就会发现,正是千千万万像杜典娥一样平凡人用无私奉献的大爱铸就了实现“中国梦”的铺路石,乡村教师杜典娥三十年来化作照亮一代代村娃梦想的“灯”火,为脱贫事业点亮了智慧之光。——题记“没有知识才是穷根”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世纪60年代,地处黔东北武陵山区的铜仁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基础薄弱,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德江县桶井乡地处边远、交通落后,土壤贫瘠、人均耕地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桶井石窝窝,出门就爬坡,望着乌江流,就是没水喝。”这是桶井贫困的真实写照。生于1967年的杜典娥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困难年代,因为穷困和重男轻女的思想,贵州农村很少送女孩上学。虽然杜典娥父母没文化,但她的母亲是50年代的老党员、2县妇女代表,有很高的觉悟和政治素养。由于多年在县里奔走,她深知当“睁眼瞎”之苦,于是和丈夫商量,咱们一家省吃俭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女儿去读书,将来不会像咱们一样再吃没文化的苦。就这样,每天鸡还没有叫,小典娥就起身了,早上为了省钱从来就没有吃过一次早饭。作为村里唯一能够上学的女孩,小典娥和村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摸黑走几十里的山路去求学。山路崎岖道难行,但是奈何不了小典娥和小伙伴求学的决心和信心,幼小的他们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只知道爹妈省吃俭用供养自己读书不容易。翻过一座座山峰、趟过一道道小溪,刮花了手臂、磨破了脚底板才到了学校,用带来的米煮一碗能照出人影的稀粥喝下去,然后开始上课。由于家里没有劳力,生活艰难,小典娥不得不时常帮着父母耕作,几次辍学又几次复读,直到1987年,已经20岁成为大姑娘的她才初中毕业。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拂动着这个小山村,很多村民都纷纷前往广州深圳这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打工挣钱。刚刚毕业的杜典娥心动了,她也想去外面的世界去走走看看,改变穷困的面貌。于是,她总和打工归来的村民聊天,周边的许多农家姑娘向杜典娥诉说外面的世界,让典3娥没有想到的是,许多人没有说外面有多好,大部分诉说的都是没有文化的苦痛:“名字不会写,被人瞧不起”“买米卖菜不会算钱,被无良小贩欺负,受到雇主白银”“坐公交不认得路牌,经常坐过站”“不识字只能干洗洗涮涮的体力活,又累又挣不到钱”“只会说贵州土话,别人听不懂”。大家说着说着,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滑落下来。村民打工的遭际让大山妹子杜典娥充满同情又深感痛楚,原来“没有知识才是穷根”。那一段时间她辗转反侧、一夜一夜难以入睡,“文化、穷、委屈……”等等字眼反复出现在脑海里,母亲问,你怎么还不走呢?典娥笑说,舍不得你们呗!其实,在她的脑海里,逐渐萌生了办学这个大胆的想法。“为了大山的孩子,我愿意留下”“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正当杜典娥在外出打工和留下办学犹豫不决时,如同命运的安排,一个偶然的事情发生了。村里的干部来到她4家:“说起村里没文化的人太多,孩子们上学太远不安全,要是咱们村能办所学校就好了,可惜就算学校办好了,不知道有没有老师来......”。杜典娥那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叔,我来当老师,办学校,咋样?”村干部很是意外,这可不是小事情,没有房、没有教具、没有课本,困难着呢!杜典娥说,怕啥,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家办学,我来教娃娃们语文算术,有什么困难的。老母亲问,闺女,你不出去打工了。“为了大山的孩子,我愿意留下”杜典娥斩钉截铁的回答。作为老党员的母亲和村干部兴奋的笑着说道“要得!”,伟大的母亲总能抚养出优秀的儿女。世上无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