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指导诵读全诗,品析诗歌语言,感悟浸蕴着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我们会自然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设计(二)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诗歌朗读的方法: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鉴赏诗歌的方法:a.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b.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c.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2、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3、投影:强调重点词语:镰刀lián丁丁zhēng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ān乌桕jiù寥阔liáo枯涸hé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芦篷lú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清洌:水清。梦寐:睡梦。幽谷:幽深的山谷。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