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前两个部分的统一)10、(1)为什么会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映雪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后来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不失去改变生活的渴望,他们成功了吗?(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11、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12、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1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A、感叹句。(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还不就是个鸭蛋!(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6)有!(7)好看极了!B、问句(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C、短句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D、文言词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E、口语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F、方言“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14、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口语化:短句,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