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教学内容: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三、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四、教法教具:观察法、朗读指导法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带、投影。五、课时安排:三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二、板课题,解题。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2、齐读课题。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三、初读指导。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3、自读课文,分段。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给盲婆婆送蝈蝈。()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7、小结。四、指导写生字。1、分析字形。“野”里字旁。“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喜”教师边示范边讲述。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五、描红练习。第二课时一.精读训练1.看图。(1).图上画了什么人?(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4).小结图意。2.分段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2).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3).小结。(4).齐读第一节。第二段(1).指名读。(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4).小结,齐读。第三段(1).指名读。(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6).小结。齐读。第四段(1).指名读。(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段。(5).小结。三.总结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第三课时一.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2.学生练读。3.指名读,师生评议。二.背诵1.放录音欣赏。2.指着板书引背。3.各人轻声背诵。4.分组交换背。5.全班齐背。三.写字指导四.作业练习1.抄写生字词。2.比一比,再组词。忘()你()邻()古()盲()您()您()郊()3.扩词训练。野()()()喜()()()居()()()忘()()()七、板书: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送蝈蝈领看到清波让它替我唱歌盲婆婆带想起欢乐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