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共三段,分两层意思:第一层,阐述大革命兴起的背景。第一段叙述国际背景,指出:华盛顿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既以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中国封建军阀的方式来争权夺利,又互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第二段叙述国内背景,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有所发展,但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帝国主义还策动军阀混战,造成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面。“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第二层,叙述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对大革命的推动,以及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胜利,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的力量是不够的。然后,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兴起了。但是,这次大革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这里强调的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第一节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国共合作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三大”。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及《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通过讲述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使学生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加速中国革命的步伐,促进反帝反封的大革命的高潮,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讲述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使学生认识:国共两党的纲领若干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二者又有原则区别,共产党人不能忽视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必须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磨灭的丰功伟绩。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思考,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区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通过正确评价不同时期孙中山为拯救中国的探索和得出的经验教训,增减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法指导方面:在引导学生对国共合作的现实条件进行分析时,让学生从共产党、国民党、共产国际三方面入手,学生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分析方法。在讲述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时,指导学生分析民族、民权、民生三项内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的不同,使学生理解“新三民主义”“新”的本质是什么。以此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问题时,需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特点。教学要点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1.国共合作的条件2.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召开和大会确定的方针二、国民党“一大”的举行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区别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意义三、黄埔军校的建立本课重点: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新三民主义及其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重点分析:(1)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和条件是重点。这个问题是本节的基础。而这一节又是全章的基础。所以必须首先搞清这一问题。原因方面:教材在本章导言中已经体现出来。如:国际、国内两大方面,特别是国内方面,又重点叙述了经济发展受阻,军阀混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斗争受挫后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史上各革命阶级的斗争及其结果,从而说明国共合作的必然性,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2)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是重点。教材在此重点介绍了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在分析这一内容时,应着力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本课难点:国共合作的方针;新三民主义及其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难点分析:(1)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条件是难点。此问题涉及到历史、现实两大分析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