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蜀中九日》《送柴侍御》古诗简析:1.《蜀中九日》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2.《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诗中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这是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古诗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旧时人们逢此日要登高会宴。他席他乡:在他乡作客,此处指剑南,即今四川成都。南中:诗人的家乡在成都的北面,因此称剑南为南中。侍御:官职名。通波:波路相通。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教学目标:1.学习《蜀中九日》,了解诗人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感受诗人佳节思亲的感情。学习《送柴侍御》,了解诗人送别好朋友柴侍御时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心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蜀中九日》。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由已学的送别的古诗导入,揭题。1.提醒学生注意“侍”和“御”的字形区别。2.了解柴侍御和作者的关系,介绍作诗背景。二、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利用工具书读通顺。2.检查朗读情况,正音,以多种方式读熟古诗。3.在这首诗里,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送君不觉有离伤)用心爱心专心1三、品读,感受作者独特的写离别手法。1.朋友要去远行,分别在即,诗人却一点也不觉得悲伤,为什么会这样呢?(1)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河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有离别的伤感。体味“接”的妙用。(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2.感情朗读。四、(学习第二首诗)读题,解题。(一)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二)品读感悟。1.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2.师生交流。(1)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九月九日登上望乡台,好客的人,频频举杯劝我开怀。(2)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他们怎知我客居他乡的痛苦,却奈何痴情的鸿雁在此时从我的家乡翩翩飞来。3.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三)朗读感悟。五、拓展延伸。积累思乡、送别的古诗。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