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学内容: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怎样围绕题目多角度立意和怎样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在多思善想的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在作文中的多向思维,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重点与难点:从多个角度中选取最佳角度和围绕题目作多角度分析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司马迁认为项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充分肯定了项羽的成就;李清照也对项羽作了充分肯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毛泽东同志则批评项羽沽名钓誉,他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说我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下面我们一起来温故知新,根据教材“话题探讨”中“滥竽充数”的例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二、讨论思考学生讨论后,小结并明确:正面思考: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侧面思考: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有机可乘;表扬齐湣王不墨守先王之法,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反面思考:南郭先生最后逃走,没有继续硬占位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从人物角度方面分析: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队长:队友:三、方法导引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情况和老师的小结,思考一下:对一个事物或材料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哪些角度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如下:1、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2、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3、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4、一个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就不同。材料作文立意方法例析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一段名人轶事,或一个寓言故事,或一句名言谚语,或一幅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材料,其主题都是非常明确的。要准确地把握住材料的主题,就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只有这样文章的立意才会准确而有深度,避免视角的片面性,出现离题、偏题的现象。为此,我们特举一例进行立意分析,材料如下: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那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针对这一材料,考生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立意。(1)正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思考下去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夫妇的特长到越国去,就会无用武之地,必然会穷。就这点来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的观点提出质疑,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据此,对上述材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鲁人夫妇到越国去就一定会受穷吗?说不定正因为越人的赤脚、披发,鞋帽反而会大有市场,鲁人夫妇会因此而发达呢。这就要求鲁人夫妇具备革新精神,勇于去尝试、去开发了。这种立意需要考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能力,寻求新方向,提出新见解,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3)延伸立意:就是通过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使原材料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得到延伸。考生可以设想一下,鲁人夫妇在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去还是不去呢?他们的决定又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当中的过程就需要每个考生发挥恰当的想象,从而提炼出一个合理的观点。这种立意就是对原材料的进一步延展,立意也就更深了一层。这样的立意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容易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4)类比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