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记-合作与讨论1.概括课文第一、二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路提示:本文是游记,一、二两段主要记叙游山所见的景物。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本段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如‘华实’之‘华’者”,应为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第二段是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介绍前洞和后洞的方位,略述前洞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和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和游后洞之难,揭示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四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简单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这两段文字都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的文字?思路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为应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3.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思路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1)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2)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3)“余所至”与“好游者”所至相比;(4)进洞后对“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是议论的基础。4.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着重写什么?思路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段中所说的“有叹”5.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思路提示: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这里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地引出议论,语句精辟,富有启发性。6.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理解?思路提示:共有五层意思。(1)用一“叹”字紧承上文,引起全段。(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4)阐述宏伟目标与“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作者揭示了“志”与“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的帮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里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7.文章的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作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思路提示: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而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的真理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快取之也)”的双重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