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领会五言诗的特点。能力目标:巩固分析诗作的各项技巧。情感目标: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教学重、难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2.《短歌行》透露的建安风骨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4.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淘渊名,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2)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写作特点:《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句,分三层: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用心爱心专心"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诉说,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共赏.一、《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研究、思考、讨论(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1.清淡朴素、恬静幽美、清新喜人、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2.屋舍简朴、榆柳成荫、桃李竞艳,素淡绚丽交掩成趣。3.鸡鸣狗吠、炊烟依稀,动静结合,令人心旷神怡。(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晋陶渊明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3.课堂训练(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四、布置作业《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部后,率军南下,败于赤壁。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有《蒿里行》、《观沧海》等篇,著有《曹操集》。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团结在他们周围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一、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用心爱心专心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