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二首诗的内容提要。教学设计:(一)导入放录音——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歌词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提问: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板书:《诗经》二首)(二)自主••合作•探究1.自读感知(1)关于诗经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查阅资料所得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2)引入《氓》、《静女》(3)指导诵读①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②指名学生朗读③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④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4)词汇掌握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学会归纳。教师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投影有关词语)《静女》的重点字词:俟:(sì)待。娈(luán):美好。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怿(yì):喜爱。“归”通“馈”,赠送。荑(tí):茅草芽。洵(xún)诚然,实在。《氓》的重点字词:将(qiāng):愿,请。咎(jiù):灾祸。贿(huì):财物。极度:标准。德:心意、情意。耽:沉溺。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说”通“脱”,解脱。(5)理清思路(概括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大意)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静女》相约相见相别《氓》恋爱婚变决绝《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2.研读探究(1)探究阅读: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学生思考讨论)明确:回忆和对比提问:诗歌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明确:叙事、抒情、议论(2)静女是不是个“文静”的女子?(请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3)集体朗读,领悟诗的感情基调(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二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氓》的情节。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2教学步骤: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三、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板书:恋爱(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明确:回忆和对比。四、重、难点解决过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