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一单元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安排在化学1(必修)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一知识模块。而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和“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之后,围绕空气的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问题来介绍‘硫、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这样形成自然界中从海水(水上)——矿物(陆地)——空气(天空)这样一条线,来阐述其中的化学知识,构成一个较完善的知识体系。而‘SO2的性质和作用’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一谈起‘酸雨’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了SO2,这样也对空气的污染起了承接作用;同时本节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的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对环境发展的正确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新课标中用1个课时教完。结合本校的学生情况,我将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1课时:酸雨的形成原因及防治;第2课时:SO2的性质及应用。2.本节课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如何防治掌握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2.3情感目标: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通过对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3.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酸雨的形成原因难点:通过实验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认识二、说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素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其原则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基于这一原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境激趣法(即用多媒体课件)、随堂实验法(即演示实验法)、对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三、说学法1、运用所学理论指导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在学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时,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质量守恒定律推写“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在硫元素所有化合价中所处的位置,推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2、对同类知识运用对比法,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通过二氧化硫与氯水的漂白原理、反应类型、稳定性、与品红溶液作用、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同类物质等项目的对比,加深对二氧化硫与氯水等物质的漂白性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说教学设计1.本节课导入新课对于酸雨的新课导入,如果单从课体上简单的描述和课本第89页的几个图片来进行说明,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先播放一段《酸雨》的教学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它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观看了录像后,容易回答出第一个问题,但不能回答出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让学生留下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新课的学习。2.本节课教学过程2.1教学环节学生明确目标类比假想—→—--→--—→实验(演示,学生配合)---→归纳总结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2.2教学过程探究与交流2.2.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①演示实验:将事先收集满SO2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SO2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让学生回答并板书。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得出SO2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关系。③通过“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判断是属于SO2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引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引出“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这一化学性质。边讲边板书。2.2.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①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②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