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梁子敬高热与中暑第一页,共四十七页。高热第二页,共四十七页。高热的概念:>40℃第三页,共四十七页。散热的方式辐射对流蒸发直接传导呼出第四页,共四十七页。体温调节急性方式逐渐适应第五页,共四十七页。调定点下丘脑产热装置(骨骼肌、肝脏)(受控系统)散热装置(汗腺、皮肤血管)(受控系统)温度感受装置(反馈检测器)深部温度受控系统体温(输出变量)调定点学说第六页,共四十七页。高热对人体的影响体温调节心血管系统水盐代谢其他中枢神经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第七页,共四十七页。高热的处理立即降温指征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病因治疗第八页,共四十七页。立即降温指征--大于39℃伴惊厥--一般情况差(年老体弱或有心肺功能不全等)--超高热即体温大于40.6℃。第九页,共四十七页。降温措施使体温降至38℃左右第十页,共四十七页。物理降温体表降温体中心降温法环境降温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体表降温利用体表血管散热措施:冰敷、冰浴、吹风、酒精拭浴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体中心降温4℃生理盐水500ml静滴冰盐水洗胃冰水灌肠第十三页,共四十七页。环境降温空调阴凉处第十四页,共四十七页。药物降温1、解热药,2、冬眠疗法,3、皮质素4、其他第十五页,共四十七页。病因治疗如抗感染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中暑的处理第十六页,共四十七页。中暑第十七页,共四十七页。中暑(heatillness)是急性热致疾病的统称人体在高温环境或暑天烈日下,受强阳光辐射及高温的作用,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疾病。第十八页,共四十七页。分类以前目前第十九页,共四十七页。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暑衰竭中暑痉挛重症中暑日射病中暑高热中暑旧分型第二十页,共四十七页。现在分类前驱症状重症中暑热衰竭热痉挛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第二十一页,共四十七页。热射病高温环境下高热+无汗+昏迷>41Cº、休克、抽搐、HRR瞳孔变化等心衰、ARDS、肝肾功能衰竭、DIC等。病死率高第二十二页,共四十七页。热衰竭高温环境精神或意识障碍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偏低体温可不升高第二十三页,共四十七页。热痉挛高温环境体力劳动严重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四肢、腹肌,腓肠肌最多见)(对称)体温正常低钠血症、低氯血症、肌酸尿症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七页。前驱症状高温环境大力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升高能坚持工作第二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婴儿中暑衣盖过暖婴儿中暑蒙被综合征捂热综合征婴儿闷热综合征第二十六页,共四十七页。流行病学情况:1988年7月7-23日,南京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引起中暑爆发。患者绝大部分是老年人女>男总死亡率>30.6%贫穷>发达国家我国外资企业发病率↑第二十七页,共四十七页。平均气温>30℃连续3天湿度>75%中暑第二十八页,共四十七页。热应激蛋白(heatstressproteins,HSPs)(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s)1962年Ritossa观察到1974年Tissisers提出第二十九页,共四十七页。最主要是HPS70参与热耐受的形成、保护机体免受热损伤HSP耐热保健饮料研制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热环境生理病理生理热适应和热习服过热对机体的影响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热习服形成的三阶段原始反应期代偿适应期调整巩固期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七页。热适应可遗传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七页。过热对机体的影响心功能血压水盐代谢神经系统内分泌体温中枢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七页。热过热机体心功能损伤的机制循环血量每搏输出量心功能损伤、衰竭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坏死凋亡心肌收缩力下降第三十五页,共四十七页。前驱症状的处理--离开热环境,到阴凉地方休息--喝水--物理降温--补液第三十六页,共四十七页。热痉挛的处理主要是补充电解质第三十七页,共四十七页。热衰竭的处理主要是抗衰竭,抗休克等,补液等处理第三十八页,共四十七页。日射病处理头部降温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七页。重症中暑(热射病)的抢救降温冬眠的应用纳络酮的应用其他第四十页,共四十七页。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环境降温体表降温体中心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