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页,共五十八页。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函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乘数模型–双缺口模型–乘数加速数原理第二页,共五十八页。一、总需求和总供给总需求: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给定的一个价格下对一国的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总和。总供给:在给定价格下,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一般情形、两个特例第三页,共五十八页。国民收入潜在的国民收入:利用社会上一切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即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指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消费+漏出量总支出:消费支出+注入量注入-漏出法第四页,共五十八页。一、消费和储蓄(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消费函数——指家庭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表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即:C=f(Y)储蓄函数——表明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即:S=f(Y)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影响消费支出的模型:–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第五页,共五十八页。(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1.“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PropensityofConsumption)——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APC=C/Y2.“平均储蓄倾向”:APS(AveragePropensityofSaving)——即储蓄在收入中的比例。APC+APS=1第六页,共五十八页。(三)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表示增加或减少单位收入会使消费量变化多少。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C)同可支配收入增量(Y)的比值。MPC=C/Y从几何意义上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值。2.“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PropensityofSaving)——表示增加或减少单位收入会使储蓄量变化多少。MPC+MPS=1第七页,共五十八页。(四)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1、消费曲线:C=+YC代表消费:代表自发性消费(>0);Yd(或Y)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代表边际消费倾向(0<<1)。OYC45度线C=f(Y)E第八页,共五十八页。例题设消费函数为C=200+0.8Y,Y=1000,请问:自发性消费量、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和平均消费/储蓄倾向各是多少?S=f(Y)OYSE2、储蓄曲线:S=YC=+(1)Y第九页,共五十八页。储蓄曲线的推导OYC450aC=a+bYAOSY-aBS=-a+(1-b)Y第十页,共五十八页。(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凯恩斯认为,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即随着收入的上升,在增加的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储蓄所占的比重却越来越大。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意义:1、凯恩斯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看成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由于收入增加时增加的消费所占比例逐步减少,故经济扩张会带来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2、一些西方学者利用该规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他们认为,既然收入增加时增加的消费所占比例减少,表明高收入的资本家会比工人拿出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他们的结论是,分配有利于资本家是合理的,可以促进资本循环,促进经济发展。3、还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体现出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功能。经济衰退时人们收入水平较低,在增加的收入中将较大的比例用于消费。经济繁荣时人们收入水平较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将较小的比例用于消费。这样,该规律在衰退时有利于扩大总需求,在繁荣时有利于缩小总需求,具有使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作用。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二、投资支出投资(investment):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投资被视为给定的(自发变量),即认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I=I0。投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建筑物、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投资曲线O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