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ectionandImmunityofBacteria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一页,共六十一页。主要内容概述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内源性感染细菌感染的类型细菌的致病性与致病机制细菌感染的根本过程及影响因素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第二页,共六十一页。感染〔传染〕: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致病性:细菌的致病能力。第三页,共六十一页。第一节外源性感染与传播方式传染源:病人外源性感染带菌者:无病症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人畜共患病内源性感染:来自体内,大多为正常菌群第四页,共六十一页。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皮肤、粘膜垂直传播:母体到胎儿/新生儿,胎盘、产道第五页,共六十一页。第二节内源性感染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第六页,共六十一页。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1、生物拮抗:受体、营养竞争、产生有毒物质2、营养作用:E.coli---维生素K3、免疫作用:免疫器官发育,免疫应答4、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5、抗肿瘤作用第七页,共六十一页。时机致病菌: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力低下、异位寄生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感染。-----致内源性感染第八页,共六十一页。1.异位寄生腹膜炎尿路感染败血症腹腔泌尿道血液大肠肝菌〔肠道〕2.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抗癌药物、放疗、AIDS患者等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的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超出正范围的状常态。菌群失调时引起的病症称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第九页,共六十一页。〔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二〕显性感染第三节细菌感染的类型第十页,共六十一页。•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临床病症不出现或不明显•宿主免疫力较高•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机体可获特异性免疫力•感染者是传染源第十一页,共六十一页。•显性感染•临床病症明显•宿主免疫力较弱•细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第十二页,共六十一页。类型: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数日-数周〕愈后病原菌彻底消失慢性感染:病程长〔数月-数年〕局部感染:致病菌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全身感染:致病菌或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病症显性感染第十三页,共六十一页。全身感染:毒血症:外毒素进入血流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进入血流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流未繁殖败血症:细菌进入血流并繁殖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并在其它组织产生病灶第十四页,共六十一页。病原菌血流毒素毒血症不繁殖菌血症繁殖败血症化脓菌多发性脓肿脓毒血症第十五页,共六十一页。第四节细菌的致病机制细菌机体的防御机能体内体外细菌细菌细菌细菌细菌细菌细菌毒性物质病理变化第十六页,共六十一页。细菌的致病作用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感染宿主导致疾病的能力〔质〕毒力(virulence):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量〕侵袭能力毒素毒性第十七页,共六十一页。细菌的致病能力(性〕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部位细菌侵入数量侵袭力毒素致病性的影响因素第十八页,共六十一页。•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量)•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半数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第十九页,共六十一页。侵袭力毒素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酶外毒素内毒素细菌的毒力物质协助细菌黏附定植侵入繁殖扩散第二十页,共六十一页。黏附素:是细菌外表一类与黏附相关的蛋白,有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黏附素与宿主细胞膜的黏附素受体结合,然后定植在细胞上。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一页。荚膜:抗吞噬和抗杀菌物质的作用。侵袭性物质:侵袭素:能使细菌侵入邻近上皮细胞、由侵袭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侵袭性酶:利于细菌扩散、抗吞噬的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