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通过心脏和神经—体液调节来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如平衡破坏,那么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正常:保证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正常进行。•障碍:引起各器官组织细胞的代谢异常和形态结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类型:•局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全身•全身:心衰,可在身体局部表现出来•二者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1第一页,共四十四页。局部循环障碍量改变质改变改变增多充血减少缺血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出现异物梗死破裂通透性增高出血血液血管壁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包括:2第二页,共四十四页。1.局部充血、出血的概念〔1〕局部充血:局部组织、器官内血量增多。①因动脉血流入过多:动脉性充血/充血1〕生理性充血:情绪冲动、运动、饮食后的胃肠道。2〕病理性充血:常见于炎症反响的早期。3〕减压后充血:受压的组织或器官→突然解除压力→细动脉反射性扩张充血,如一次性大量抽取胸水或腹水。后果: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等→破裂性出血(如脑出血)减压后充血→脑相对缺血→虚脱、晕厥3第三页,共四十四页。②因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性充血/淤血原因:静脉腔狭窄或阻塞/内塞=V内血栓形成、栓塞;静脉受压/外压=V受肿瘤、包块、过紧的绷带等;心衰=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肝淤血;严重时全身淤血。后果:短时间内解除病因→可以恢复长时间的淤血:–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含铁血黄素细胞–慢性淤血组织器官缺氧→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4第四页,共四十四页。例1:慢性肺淤血原因:左心衰竭机制:左心腔内压力升高→肺V.回流受阻→肺淤血。病变:肉眼: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开,有泡沫样液体流出镜下:肺泡壁变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多量蛋白水肿液、RBC;心衰C:左心衰时,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内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C、单核细胞、游离含铁血黄素等。临床表现:气促、缺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端坐的体位、减轻淤血粉红色泡沫痰结局:长期慢性肺淤血→肺组织缺血乏氧→肺组织纤维增生→肺褐色硬化5第五页,共四十四页。6第六页,共四十四页。慢性肺淤血7第七页,共四十四页。例2:慢性肝淤血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如肺心病等机制: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肝淤血病变:肉眼: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状似槟榔,故称槟榔肝红→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肝C.受压萎缩→坏死消失黄→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临床表现:肝大、肝区压疼、肝功能下降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肝硬化8第八页,共四十四页。9第九页,共四十四页。〔2〕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内逸出称出血出血的类型按有否疾病生理性出血:如正常月经的宫内膜出血;病理性出血:多由创伤、血管病变和出血性疾病引起。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按出血部位内出血;外出血10第十页,共四十四页。破裂性出血概念: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原因:a.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刺伤b.血管壁或心脏病变:心梗室壁瘤破裂、动脉粥样硬化破裂c.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如结核、恶性肿瘤、溃疡等。d.静脉破裂:如肝硬化时曲张食管静脉。e.毛细血管破裂:如软组织损伤。11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漏出性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原因: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壁的损害;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内出血积血液积聚于体腔内——体腔积血〔如心包积血、胸腔积血、腹腔积血、关节腔积血〕在组织内局限性大量出血——血肿〔如硬脑膜下水肿、皮下水肿〕外出血咯血—呼吸道出血呕血—上消化道出血血尿—泌尿道出血血便—下消化道出血淤点—浆、粘膜较小出血紫癜—浆、粘膜稍大出血淤斑—直径超过2cm的皮下出血12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2.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内有形成分形成固体的过程。血栓: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在活体的心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中形成。血凝块:心血管外或死亡后静止的血液凝固而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潜在的可凝固性保证血液的流体状态〔2〕血栓的类型〔3〕血栓的结局〔4〕血栓形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