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中韩文化遗产之争:韩国人士称活字印刷术及浑天仪发明权属其祖先2007-12-189:42http://www.sina.com.cn2007年12月18日01:32金羊网-新快报本报讯(记者邓毅富通讯员王勇幸林燕薇)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这些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发明,不过,有好些韩国人声称它们的发明权归韩国。这不,因为韩国的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于是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中国的浑天仪,也被印到了最新版的一万元韩币的背面,成了韩国人的专利了。甚至连“豆浆的发源地”也挪移到韩国了。这些“发明权”之争引起网友强烈反响,网友们除了诉说活字印刷术、浑天仪、豆浆的“家史”,还提出了应对韩国“侵占”的解决方法。争议联合国认定韩最早金属活字韩国学者敢于宣称“起源国”在于有“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两手证据。一手证据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下称《直指》)。韩国驻华使馆官方网站称:2001年6月,《直指》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为《直指》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另外一手是他们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话说《直指》作为韩国金属活字的“孤证”,受到了超越国宝的尊崇,宣传攻势十分了得,前总统金大中亲自参加了古印刷博物馆的活动,清州市和庆州市有“直指路”、“直指桥”等等——可见,韩国人已经把活字印刷当作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为了打造这个金字招牌,韩国前后动用了数以亿计的金钱——仅仅是2000年的清州国际印刷出版展览会和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庆典,韩国政府便投入150亿韩元举办。据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介绍,韩国古印刷博物馆展出的国际咨询会议上的照片和签名中都没有中国人,肖教授说:“这就是对中国学术界的刻意回避,否则必然会面对来自我国学者的质疑。”除了印刷术,我国浑天仪也被“当成”了韩国国宝。今年1月发行的新版万元纸币上,浑天仪赫然纸上。由浑天仪改造替换部分机件制成的浑天表被韩国列为国宝230号,收藏于高丽大学博物馆。甚至连韩国豆浆饮料广告都极力宣传“韩国是豆浆的发源地”。热评韩印刷术“改良”并不实用“韩国自称活字印刷术起源国”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也是热门话题,仅仅在天涯社区论坛,即有数十条相关的主题讨论。大部分网友第一反应都是“愤怒”。网友“骑着扁担拿着牛”说:“就好像亨利·福特埋头生产了100多年汽车,最后让我们对门的二大爷给申请了一个汽车专利,那于情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网友“技术犯规”说:“那日本人是不是可以说汽车是他们发明的?”网友“李大水”则认同韩国“发明金属活字”的说法,认为“金属活字印刷确实是朝鲜人在毕昇的泥字印刷的基础上改进的”。网友“白马非马”则指出韩国的金属活字确有明显改进之处,他说:“中国的墨是水墨,不适合于金属版的印刷。”对此,网友“丁尼费阁”指出欧洲、韩国的印墨与中国一样,“是烟炱和胶混于水中制成”。新浪网友“executioner13”则提出改进并非发明。他说锡活字在宋末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一书中已有介绍。这位网友指出,“‘发明’一词不宜滥用,滥用则有悖历史的真实,反倒让人莫名其妙。”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更是指出,由于采取了“打印”方式,韩国的金属活字最初每天仅能印10页,经过多年改造后达到韩国金属活字印刷顶峰的“甲寅字”一天也只能印40页,速度上远落后于采用“刷印”的中国的泥字、木字及金属字印刷术。应对“复活”活字应加强考古宣传面对韩国的两手证据,中国提出了“活字实物”、“印刷物文物”和“印刷发展史”三方面的证据。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而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