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学形式新授教师陆国龙单位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课题名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情分析大气运动属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借助天气现象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比较抽象难懂。但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把文字和图像两种语言协调运用,是化解其难点的关键环节。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绘制示意图并以此说明地理事物的习惯,主动尝试与发现学习的能力较低。但大部分学生具备基本的绘图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绘图技能与认知技能相结合,有利于突破知识难点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不同的表现形式。“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水平运动、三圈环流的学习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大气保温作用”;通过绘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指导启迪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绘制示意图和思考探究的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用图、绘图的技能和图文转换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方法绘图析图学习法。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通过手脑并用,建立联系,理解规律,实现抽象推理过程的图像化,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表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和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设问1:地表昼夜温差比月表低很多。为什么?思考为何地表昼夜温差比月表低的多。让学生分析地表昼夜温差比月表小得多的原因,引出大气这个因素。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设问2:为什么地球上有了大气,昼夜温差较小?绘图讲解地表、月表受热过程。跟着教师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让学生绘图分析地表、月表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明确结总结、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明确知识点,并能够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论学以致用思考: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昼夜温差小,为什么?并思考晴天、阴天昼夜温差的差异。理现象。问题引领学以致用设问3:大气最重要的、根本的热源是什么?设问4: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什么?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大气的根本热源、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1)爬山过程中,越接近山顶感觉越冷,为什么?(2)一天中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而最高气温却在下午2点左右,为什么?掌握大气的根本热源、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并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明确知识点,并能够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承转过渡设问5:地表各纬度地区大气受热量相等吗?若只考虑大气受热不均,大气会怎样运动呢?引出热力环流。思考大气受热不均时是否会产生运动,如何运动。引出赤道与极地地区大气运动的形式——热力环流,并为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学习做铺垫。绘图探究绘图,分析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环流的形成。学生跟着教师绘图,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够绘图表示。应用创新内化升华设问6:除了赤道与极地之间,地球上冷热不均的现象还会发生在哪些地区之间呢?学生分析地球上存在冷热不均的地区,并画出这些地区之间的热力环流。让学生通过绘图来掌握不同尺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点评分析对学生的板图进行分析点评,并明确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