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设计者:张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2、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材。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分析课文,感悟主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乐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求学之志和劝勉之情。2、学习写作手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一、串讲故事导新课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二、整体感知理脉络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明确:宋濂用自己当年艰苦求学的经历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①致书之艰: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②叩问之难: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要“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④生活之苦:日再食,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缊袍敝衣”──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靠的是勤奋、刻苦、专心、坚韧、谦虚,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三、精读语段学手法细读第二段,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课文,作好旁批,讨论交流。“穷冬”、“烈风”、“大雪”,从季节、环境、气候着眼,渲染外界条件的艰苦。“足肤皲裂”、“四肢僵劲”直书了身体承受的苦难,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被、戴、腰、佩、备”一系列动词,直接描写了富家子弟衣着的华美,显示其物质条件的优越。“烨然若神人”,比喻生动,光彩艳丽。与自身形成对比,突出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略无……以中有足乐者”,完成了由生活贫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突出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全段从衣、食、住、行几方面将自己的贫苦与富家子弟的奢华比较,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老师总结:作者利用特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的直接描写、借助文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对比及反衬等技法。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其实,这些技法往往是文章主旨或具体情节、情感的放大器,会使文章的主旨或情感更清晰。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可运用这些技法。四、结合背景明主旨师:刚刚我们一起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多种技法,表现了自己求学的艰辛,目的何在呢?请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思考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的背景和文体特点会对我们有帮助的,下面我们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文体特点。(出示写作背景和文体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幻灯片)本文的体裁特点: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幻灯片)师:下面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