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师吴光义单位铜仁市瓦屋中学课题名称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班级学生共有53人,大部分为留守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成两极分化模式,有些同学性格极为内向,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鉴于如此,在教学中要考虑成绩在后点的后进生,有层次性的教授。教材分析《马说》是唐代韩愈的颇为著名的散文,该文是一篇说理散文,巧比善喻,奇偶交错,一气呵成,文气浩然。托物寓意,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但思想深刻。文笔简洁洗练,恣意纵横,老辣而不乏诗情,全文寄托作者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叹,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会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能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策略:1、默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勾画关键句子并做好批注;熟记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借助文中注释疏通文意。3、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世界观。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流程】知识积累(课前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课中老师抽查,看学生是否完成到位)1、认识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3、文体常识关于“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说的是人才问题。自主学习(课前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预习情况,把不懂得地方或存在问题的地方在课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ppt展示1、我能读,我会拼祇辱()骈死()槽枥()食马者()粟()外见()邪()相马()2、我能理解,我会积累(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才美不外见()执策而临之()(2)一词多义食不饱()虽有千里之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一食或尽粟一石()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其真无马邪()(3)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解释:。才美不外见通,解释:。食之不能尽其材通,解释:。其真无马邪通,解释:。(4)词类活用祗辱于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