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人录》有感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第1页共13页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第二篇:读《忏悔录》有感读《忏悔录》有感最近在图书馆找书的时候,偶然找到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之前就听到过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时间去找来看,现在终于有机会可以看看了。这本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的书一定可以教给我很多道理。《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这本书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我喜欢这些思想比较深刻的书籍,因为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在思考并且乐意去思考。我想,一个阅读的书籍与他思考的程度和对象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与一个人在特殊心情和处境中与突然间对一本自己平时很讨厌,认为过于深奥的书深深地喜爱有矛盾。生活在公元四世纪的奥古斯丁,在他一生中最低潮,第2页共13页最颓废,最绝望的时刻。因为《圣经》中的一句话就全然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和生命的方向。由于这个改变,在若干年以后,他写了一本《忏悔录》的自传,并且流传千世。喜欢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因为他的诚实和正直。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