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一、坚持两地共抓,实行分类管理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性大,单纯依靠流入地或流出地党组织一方的力量,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都很难到位。为此,在管理的组织上,我们确立了“两地共抓、分类管理”的思路,主动与县外各地党组织协调配合,建立双向联系、两地共管机制,理顺组织关系,有效解决流动党员“谁来管”的问题。一是运用两地共建、双重管理模式,加强外出从业相对集中党员管理。根据XX县区籍流动党员在深圳的士业、长沙超市业等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我们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依托XX县区驻深圳办事处,建立了XX县区驻深圳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党委,依托县个私协会,建立了XX县区个协党委驻长沙流动党员总支部等两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并根据居住集中、便于联系的原则,设立了9个基层党支部和45个党小组。县委确定,驻外党组织接受县委和当地党组织的双重管理,流动党员在外工作期间,由驻外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辅。目前,纳入驻外党组织集中管理的XX县区籍流动党员达到了396名,占XX县区外出流动党员总数的10.5%。二是依托非公经济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加强县外流入党员管理。我县于2001年全面启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组建工作,成立了个体私营协会党委和东风公司党委、海达集团党委等62家民营企业党组织,并以此为依托,加强了对县外流入的外来党员的教育管理。对外来党员就业比较稳定、所在民营企业建立了党组织的,由民营企业党组织管理;所在企业未建立党组织的,纳入企业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组织管理;对从事个体经商的外来党员,由个协党委管理;居住在城关镇各社区的,同时还接受社区党组织的双重管理。让县外流入的304名流动党员在XX县区找到了“娘家”,落实了组织归属。三是借助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外出从业分散党员管理。对居住、从业比较分散的外出流动党员,要求其原所在党组织,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取得联系,以流动党员活动证为纽带,并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党支部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审核制度、回乡述职考评制度等,有效第1页共4页地加强了对外出从业分散党员的全程教育管理。二、强化服务理念,增强管理实效流动党员外出,目的是为了搞活自身经济、发家致富,其行为带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为此,我们本着灵活方便、务实有效的原则,强化服务理念,着力为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帮助,力求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到管好管活,取得实效。一是灵活方法,有效破解流动党员工学矛盾。针对流动党员的作息时间不统一、工作居住地点不固定等特点,我们以党支部为单位,把党员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采取昼工夜学、相互帮学、分散自学等方式,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以流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政策法律、职业道德、致富技能等教育,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县委组织部为两个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室,在《XX县区老乡报》、《中国攸州网》、《XX县区党建网》上开设“流动党员之窗”专栏。各乡镇党委利用党员春节回乡机会,及时组织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和座谈交流。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把深圳、长沙等地XX县区籍流动党员纳入当地党组织统一安排和指导,学习方法灵活多样,有效保证了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了中央和省委先教办的充分肯定和推介。二是力求管用,推行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为了让流动党员既不因疏于管理而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又不因硬行管理而束缚手脚、妨碍生产经营,围绕流动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我们重点实行了三项制度,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一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我们规定,凡外出务工经商在6个月以上的流动党员,必须向其所在党支部报告和登记,并发放流动党员证。党员外出后,持活动证到其务工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活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政治学习、组织生活和现实表现情况,由流入地党组织负责在活动证上如实记录,党员回乡后必须及时将活动证交原所在党组织审核。二是建立定期联系汇报制度。要求原所在党支部指定专门联系人,采取信函、电话等形式,加强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