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1)元素周期表的诞生诞生⇒1869年,俄国化学家①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依据⇒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②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意义⇒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发展⇒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元素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成熟⇒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序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③,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2)原子序数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④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⑤。(3)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⑥相同的元素→横行→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⑦相同的元素→纵行→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自上而下排列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1)含义:在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⑧递增的顺序排列成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目前,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2)分类短周期→包括第1、2、3三个周期|长周期→包括第4、5、6、7四个周期(2)族1)含义: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排成的纵行叫做族。2)分类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LiNaKRbCs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原子半径(nm)0.1520.1860.2270.2480.265结构特点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是②递变性从Li到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2)碱金属单质的性质1)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碱金属单质相同点除Cs外,其余都呈③色;它们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较小,熔点较低,导电、导热性强递变规律密度呈④趋势(钾、钠特殊)熔、沸点逐渐⑤特殊性Cs略带金色光泽,⑥的密度比煤油的小2)实验探究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a.钾、钠与O2反应的比较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实验结论钠剧烈燃烧,有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2Na+O2Na2O2与O2反应的剧烈程度:K⑦Na比钠的燃烧更剧烈,火焰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钾b.钾、钠与H2O反应的比较碱金属钾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共同点a.金属浮在水面上b.金属熔化成光亮的小球c.小球四处游动d.发出“嘶嘶”的响声e.反应后滴加酚酞试液变⑧不同点⑨与水反应更剧烈,伴有轻微的爆炸声化学方程式⑩c.实验结论:金属的活泼性KNa(3)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特点2.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FClBrI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特点相同点最外层上都有个电子递变性从F到I,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2)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3)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a.与H2反应单质化学方程式反应条件与现象结论相同点递变性F2H2+F22HF在暗处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生成的氟化氢很稳定均与H2反应生成HX从F2到I2,与H2化合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即反应越来越难),HX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l2H2+Cl22HCl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Br2H2+Br22HBr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不如氯化氢稳定I2H2+I22HI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生成的碘化氢,易b.实验探究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橙红色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紫红色静置后,液体分层,上层近无色,下层紫红色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结论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4)卤族元素的结构与性质特点三、核素1.质量数(1)概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①,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②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③,符号为A。质量数(A)=④(Z)+⑤(N)(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a.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⑥电荷b.相对质量约为1c.质子的数目决定元素种类中子{a.不带电荷b.相对质量约为1c.,决定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相对质量核外电子{a.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b.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⑦电荷c.()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d.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2.核素(1)元素元素是⑧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⑨相同。(2)核素的概念把具有一定数目⑩和一定数目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氢的三种核素: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