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首页备课日期9.19授课日期第周授课班级授课章节、课题休息与睡眠授课时数2教学目的、要求1.熟悉休息的条件2.睡眠时相、周期,影响睡眠的因素,住院病人睡眠特点睡眠障碍*分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睡眠的评估,促进休息与睡眠的护理措施难点:睡眠的生理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参或教(含电教设备)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教后感想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休息的意义:对健康人的意义对患者的意义1.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慢波睡眠,正相睡眠)2.快速动眼阶段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一)评估患者睡眠情况,制定合理护理计划(二)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三)增进舒适(四)控制生理失调(五)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六)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七)使用特殊技术(八)药物治疗(九)健康教育江苏盐城云科技工学校教案纸复习】病人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1)常规开展病人安全危险性评估(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病人安全(3)妥善保管、规范使用各种医疗设备、仪器和器械(4)制定常见安全问题的应急预案(5)加强对病人和家属的安全教育,鼓励病人参与安全防护(6)创建积极开放的病人安全文化。病人安全意外的一般处理原则(1)损失抑制优先原则(2)沟通互动为重原则(3)学习警示为主原则【新授】一、休息的定义休息(rest):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身体各部分放松,没有紧张、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心理状态,是减轻疲劳,恢复精力与体力的过程。二、休息的意义睡眠分期临床表现生理表现脑电图入睡的过渡期,可被外界声响或说话声惊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低电压a节律,频率为8~12次/秒。第口期进入睡眠状态,但仍易被惊醒。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匀,脉搏减慢,血压、体温下降。出现快速宽大的梭状波,频率为14~16次/秒。第皿期睡眠逐渐加深,需要巨大声响才能使之觉醒。肌肉十分松弛,呼吸均匀,心跳减慢,血压体温继续下降。梭状波与6波交替出现。一)对健康人的意义(二)对患者的意义(三)休息的形式与条件1.生理上舒适2.充足睡眠三、睡眠的生理(一)睡眠的发生机制(二)睡眠的时相与分期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静息现象。是由不同时相组成的一种休息形式。睡眠周期是由快速动眼期与非快速动眼期睡眠这两个阶段所组成。1.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慢波睡眠,正相睡眠)2.快速动眼阶段睡眠(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睡眠各阶段变化第为沉睡期,很全身松弛,无任何缓慢而高IV期难被唤醒,可出现活动,脉搏、体温继续的6波,频率为梦游和遗尿。下降,呼吸缓慢均匀,1~2次/秒。体内分泌大量激素。眼肌活跃,眼心率、血压大幅度呈不规则RE球迅速转动,除眼波动,肾上腺大量分的低电压波M期肌外,全身肌肉松泌,梦境往往在此阶段形,与第一期弛,很难唤醒。出现。相似。睡眠中各个阶段对人体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在NREM时相第IV期(有时也包括第皿期)的睡眠中,体内可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其功能是促进合成,减少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受损组织的愈合,特别是对于软骨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REM睡眠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关,且有利于精力的恢复,同时对保持精神和情绪上的平衡十分重要,因为这一时期的梦境都是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的,理论上认为此期梦境可使环节精神压力利于个体精力的恢复。(三)睡眠的周期睡眠每一周期(sleepcycle)都含有从60~120分钟不等的(平均为90分钟)有顺序的睡眠时期。成人平均每晚出现4-6个睡眠周期。四、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一)生理性因素年龄、内分泌变化、疲劳、节律移位、食物摄入、生活习惯、昼夜性节律、身体疾患二)心理性因素(三)环境(四)药物五、睡眠失调是指如不治疗可导致夜间睡眠受到干扰的状况,并造成失眠、睡眠中或夜间被唤醒后运动或感觉异常或白天过度睡眠的结果。1.失眠(insomni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异常,失眠形式有入睡困难、睡眠不稳(觉醒频繁、多梦、睡不深)和早醒,或三种形式同时存在。2.睡眠性呼吸暂停(sleepapneas)是一种以睡眠期间发生自我抑制,10s以上没有呼吸的现象。可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3.睡眠过度(hypersomnias)指睡眠时间过长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