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单元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再生时,AFP会升高,尤其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显著增高,所以当血液中该指标超过正常值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推测当肝细胞的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会增加B.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AFP的合成和运输C.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D.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糖蛋白增多而容易发生扩散2.菠菜根的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使根向远处生长,在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A.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B.细胞分裂间期,DNA和中心体的复制C.外界不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通常发生于细胞分裂间期D.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3.下列关于癌细胞的特点及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限增殖B.细胞膜表面缺少粘连蛋白C.易在组织间转移D.容易发生分化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和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A.间期和后期B.前期和后C.间期和末期D.前期和末期5.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Ⅰ﹣Ⅳ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Ⅳ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Ⅰ、ⅣB.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C.细胞2与正常肝细胞相比,代谢旺盛,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更高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坏死,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6.因提取分离抗定疾药物一青蒿素,屠呦呦荣获2015年的诺贝尔奖获.青蒿素主要作用是干扰疟原虫表膜一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是一种不具有核膜和各种复杂细胞器的单细胞生物B.疟原虫能侵人宿主的红细胞,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是相对的C.青蒿素干扰疟原虫的膜系统,将导致该虫的ATP合成完全受阻D.人体未成熟红细胞可作为制备纯净细胞膜的实验材料7.与有丝分裂相比较,减数分裂所特有的是A.DNA分子的复制B.着丝粒的分裂C.染色质形成染色体D.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8.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9.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以下各组之间的数量关系一定不相等的是A.染色体数目与着丝点数目B.染色体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C.核DNA分子数目与染色单体数目D.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目10.取高度分化的月季的叶肉细胞,经离体组织培养出月季幼苗,说明植物细胞()A.具有全能性B.细胞分化后恢复原状态C.细胞癌变D.细胞衰老11.下列实验使用方法使用错误的是()A.“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活动中,可用光电比色法进行亚硝酸盐含量测定B.“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连续分裂过程C.“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活动中,可用吸附法进行α-淀粉酶的固定化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中,可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种群数量测定1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13.有丝分裂中期的人体细胞中有A.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B.46条染色体,92以上个DNA分子C.46条染色体,92个DNA分子D.23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14.下列有关细胞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