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身边材料,丰富美术课堂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罗丹论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道“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也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比较差,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拥有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自然材料具有操作简便、卫生、安全、可塑性强,经济实惠的特点,便于收集和整理,况且儿童对这些自然材料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这些材料很好地运用到美术活动中来,取得的教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诸如:废旧挂历、年画、小溪边的卵石片、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树皮、杂草及藤类、农家的各种秸杆……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这些材料由教师发动、带领学生自行开发、收集,并教会学生对这些材料的处理,同时,在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又对学生加强环保教育,使“就地取材”为“变废为宝”。巧用这些农村常见物,可有效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例如:用高梁杆制作眼镜、用红薯叶柄制作耳坠、手链,用麦杆编制戒指,用狗尾草编成小兔、小狗,用树叶、种子粘贴各种小动物等等。结合当地资源,可以设计出象《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萝卜雕刻》、《捏泥人》、《种子粘贴》、《蛋壳贴画》、《玉米根艺造型》等工艺课。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培养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锻炼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样的教学环节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不间断地收集、整理,既为我们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又能变废为宝,让孩子养成从小节约的好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和思想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不仅使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是学生运用艺术的手段反映真实的世界。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二、寻觅资源寓教于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得美术教学资源呈现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这样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农村有许多丰富的民间节日文化,如元宵节的彩灯、盖房乔迁、婚丧嫁娶、地方唢呐等,这些是孩子们所熟悉而又喜欢的风俗,都是很好的美术课程资源。远比那些圣诞节,生日Party来的亲切。于是我们就鼓励孩子把这些风俗带到我们的教室里来,让他们来玩,来做,来感受。然后,用笔把它们画下来。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节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上升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开展以农村为题材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孩子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章显。美术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渗透到美术教学中,让古韵与现代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山野风光、自然美景是农村的优势,是孩子美术欣赏的好题材。当春回大地,百花齐放时,将孩子们带出校园园,走向大自然,孩子们如同走进了画里,不自觉地发出赞美之声。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野外放风筝、采野花。因此,让儿童回归自然,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欣赏美。陶行知指出:“知识不是从玄想中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