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猴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及结构安排。2、掌握文章塑造美猴王艺术形象的方法。一、导入(填空题)(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它三部分别是()、()、()(2)、《西游记》的作者是(),他是()代的小说家。二、作者、作品简介:(1)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淮安人,杰出小说家,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2)《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3)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4)神话是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叫做神话小说。三、预习检查2、读准字音遂()迸裂()麋鹿()瞑目()径()石窍()石碣()镌刻()3、解释词语开辟:开天辟地径:径直镌:雕刻石碣:石碑窍:孔穴瞑目:闭着眼天造地设:天建造的,地设置的。指天地安排好了的,自然形成的又合乎人们理想的事物。力倦神疲:指力气消减了很多,精神也疲倦了。滔滔不竭:形容水流多,连续不断。滔滔:流水滚滚的样子。四、研讲课文1、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石猴出世。开端第二部分(2、3)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发展第三部分(4)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高潮与结局2、分析人物性格(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明确: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什么特性?明确:山间生活。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表现他“神”的特点。石猴和其他猴类一样,活泼好动,“行走跳跃”、“食”、“饮”、“采”、“觅”;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这些动作都是他猴性十足的表现。(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自荐探泉。众猴避暑玩耍时发现了瀑布飞泉,好奇心促使它们寻找源头,但又不敢进去。于是许下诺言:“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即拜他为王。”连呼三声后,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被拥为王。众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石猴竟能引用名言,这也是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的特点。3、美猴王的人物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第一部分(1)情节开端:石猴出世。(他不比众猴,是破仙石而出,所以虽不是母体所生,却肢体俱全。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也为后面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2、3)情节发展:石猴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作者分别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四个方面,集中表现他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这样既照应了石猴的神异出众,又为下文写发现水帘洞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