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教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重点句子。2.认识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现象。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核舟的特点。2.难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二.预习展示学生课前自由学习课文,积累并掌握以下知识点。(一)积累字音贻余核舟(yí)轩敞(xuān)篛篷(ruò)二黍(shǔ)糁之(sǎn)多髯(rán)衣褶(zhě)椎髻(chuíjì)篆(zhuàn)(二)掌握字义有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高可二黍许启窗而观箬篷覆之雕栏相望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中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钩画了了,其色墨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通假字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四)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合作交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活动。1.讨论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来写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的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介绍的事物;结尾的总写,从概述事物的基础上引出结句的评论;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介绍:先重点介绍舟的正面,再概略介绍舟的背面。介绍正面先写中部的船舱,再写船头、船尾。2.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齐读第一段3.该工艺品的精湛、奇特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雕刻材料微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逼真。4.核舟的特点是什么?(用词语概括)核舟的主题是什么?(用文句回答)奇巧、奇特、绝妙等。大苏泛赤壁。四.学后检测(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四)回答下列问题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方式来写的?3.核舟的特点是什么?(用词语概括)核舟的主题是什么?(用文句回答)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一词多义现象。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的特点。【学习重难点】1.重点: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难点: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过后、本文通过介绍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反映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文章语言精炼、生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文章语言的魅力。二.预习展示1.解释多义词①奇:明有奇巧人()②可:高可二黍许()长约八分有奇()珠可历历数也()③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从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