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秘书”也能写“大文章”小秘书也能写大文章常有基层秘书抱怨,身边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写不成大文章。对此我却不以为然。《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句话:最美的食材总是留给最勤劳的农民。基层有大把新鲜的食材,能不能写出有水平的大文章,关键看我们是不是足够勤劳,有没有一颗做美食的心。201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成为基层办公室的一名小秘书。性格倔强的我,立志要做一名出色的秘书,盼望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笔杆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基层岗位磨炼,我终于写出了多篇比较有影响的综合性文稿并在中央和省市多家媒体发表,自己也从小秘书升级成为了单位里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下面,就以一事为例,介绍一下我这个小秘书写大文章的经过吧。2013年5月22日,我随区委书记到西兆通镇西兆通村搞调研。交谈中,村民王麦熟告诉我们:现在镇里头,让镇干部经常下来找俺们了解事,帮俺们办事。这样挺好,村干部不敢胡来了,也省得俺们跑腿啦。随后的调研中,很多村民也都提到了镇干部下村这件事。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深受村民欢迎的好做法是西兆通镇推行的1+50工作法,就是每名镇干部分包一个村中的50户群众,每周固定两个半天时间走村入户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调研回去的路上,书记对我说:西兆通镇干部联系群众的做法,很接地气,扎实有效,我看很好。小和,你归纳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在全区推广推广。接到任务后,我这个小秘书立马进入战斗状态。第一步就是收集材料,熟悉情况。我发挥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走到群众身边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将群众的语言融入文章,比如是不是装的,给不给办实事,咱们老百姓一眼都能看出来,老百姓就待见(北方方言,喜欢的意思)实实在在的干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朴实生动的群众语言最终成为文章的一个亮点。定下思路后,就开始拉提纲,填素材。我用真实的案例解读基层的典型做法,比如镇干部主动为连遭不幸而家庭困难的村民办理低保、包村干部用自己的家产作抵押帮助村民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不第1页共2页仅让文章接了地气,而且使文章不再死板和乏味。正是基层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最难最关键的一步是总结经验。我选取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并为群众接受的典型做法,比如一线工作法、社情民意联络员、社区群英会等工作方法,使总结出来的经验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既方便学习借鉴,又效果明显,引起了不小反响,省委主办的共产党员网还为我区制作了专题网站,向全省推广我区的做法。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关于西兆通镇推行1+50工作法的调研》新鲜出炉,文章在我区内部刊物发表,得到了全区上下的好评。后来,文章又被推荐到上级刊物发表,省委领导还作了批示肯定。通过我这个小秘书的努力,推动了全区工作开展。当时书记说了一句小和,辛苦了,我听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一个月的艰辛早就忘了个干净。这或许就是秘书们最幸福的时刻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基层办公室平台虽小,但是土壤肥沃,如果肯用心、肯下苦功夫,山沟里能飞出金凤凰,小秘书照样能写大文章。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