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征文:假如,我也能“视死如归〞师恩难忘征文:假如,我也能“视死如归〞 师恩难忘征文:假如,我也能 视死如归 思绪又飘飞到 8 岁那如同草芽尖尖般的嫩绿期,我的眼瞬间又被那红漆的校门刺痛,我的鼻尖旁好似又停留着校园里杨树的清香,我的耳际似乎再次萦绕着四合院的校舍中翻转盘旋着的朗朗读书声 我可爱的校园,那坐落在贵州省大山里的清雅脱俗的校园,在老师节来临的一刻,我借思绪又回到你的身边,我要寻找,寻找我遗失已久的单纯与执着。 无论我怎样找寻,占据了我心头的最最重要的回忆,仍是那坚决、高亢、雄浑的一声 21 视死如归 ,是啊,我在三年级 8 岁多那年,确实学习过这样一篇,叫做 视死如归 ,而且,我很肯定,就是 21 课,那声音如同烙印一般刻在我的脑海中,让我这一生都会去触摸和想念。 那是一名中师实习老师的声音,他叫安桂花,一个女人的名字,却有着非常帅气俊朗的男人的面容,和男人那充满磁性的雄浑的声音,在我 8 岁那年,他来到了我所在的班级实习,吸引了我们班大局部的孩子,因为他俊朗,也因为他神奇。他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从他身上探寻外面世界的奇异,从他身上去感受各种才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他亲近我们,我感觉到他是真的喜爱我们,他抚摸我们的头时带着真诚,而不像我的其他老师那样令我觉得遥不可及。说真的,我从小至今,老师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遥不可及,除了他。老师们有他们的忙碌,有他们的 大公无私 ,有他们的 教育原那么 、 教育目的 ,有他们的 综衡考虑 ,可对我而言,他们很少有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唯有他 那个高喊着 视死如归 的实习老师。 安老师和他的其他实习同伴在我们学校短暂的停留了一个月,坐着军用的卡车走了,他们走的那天,我们都去送行,在依依不舍中,我们向实习老师们索取了他们的照片,我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安老师的相片。遗憾的是,那相片在我人生的几度搬迁中早已遗失,可永远遗失不了的是他高喊 视死如归 的声音。我觉得,他是在用他的灵魂来高喊出这句话,从后来听说他经过努力考上大学,从他身上透出的那种正直和执着,我肯定,他是用他的灵魂来喊出的这句话。或许,在和平年代的我们, 视死如归 已不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意义,但那背后的真诚与执着,你或者你们,会去用现实意义来考量它的价值吗? 我曾被一个寡居且脾气不好的老师因为我翻书慢的原因揪过耳朵,不过我能理解她的心情;我曾有过一个很懂得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