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2、反复诵读,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张养浩,解读文本中的情感【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激趣导入1、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19岁踏上仕途,为官清正,敢于屡次犯颜直谏;有这样一个人,因看透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隐,屡召不赴。这人就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解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2、走近作者(附背景资料: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谥号文忠。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顺读,把握诗的结构美(1)大声自由读课文,请两个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2)正音: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停顿,重读,语调。(4)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课件出示译文: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三、品读佳作——研读鉴赏(一)一品写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1、你能谈谈你对“潼关”地理位置的认识吗?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资料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2、看来潼关地势险要,实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作者途径此处,是否用文字将潼关的地理位置及险要的地势写出来了?你认为此句中那些词用得好?(出示群山聚拢,黄河奔腾图)3、重点赏析“聚”和“怒”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峰峦如聚”从视觉的角度,是以动写静,一个“聚”字表现了山峰的众多与动感。“波涛如怒”句,“怒”字从听觉的角度,借拟人的修辞,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又写出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满腔悲愤之情。所以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诗歌赏析,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情感。板书:途径潼关,力绘壮景(雄浑、气势)4、张养浩起笔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的壮景,那朗读时自然应在雄浑的基础上,读得更有气势一些。指名朗读,并齐读。(二)二品抒情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1.师: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板书:遥望长安,深沉感慨(三)三品议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的踌蹰?我们来一起品品作者的议论句。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2、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