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梭罗神的一滴小木屋•梭罗(1817--1862)•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散文家,文豪爱默生、霍桑等的朋友,超验主义(强调直觉作用,对纯朴的农村生活、丰富深邃的大自然、荒芜人烟的旷野丛林一往情深)的中心人物之一。•梭罗生性独立高洁,一生憎恶强暴不公,同情贫苦大众。他与孤僻结伴,常常是一个人。1845-1847年隐居山林,1854出版了《瓦尔登湖》。神的一滴第1段总写湖在作者心中的感觉第2段进一步描述生态的行为及其恶果对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第3段第4段第6段第5段写出了瓦尔登湖的坚韧和顽强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总结全文,点出主题分析品味: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明确:在作者心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将湖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明确: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他们相信以圣洁的恒河之水沐身可以去除污秽、消灾祈福和净化灵魂。以“恒河之水”作比,足见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与崇敬。2.这是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3.它仍然顽强的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明确:此句语词简约,却意味隽永,咏叹了瓦尔登湖的宁静与永恒,与之相比,俗世人生显得短暂、易变而虚幻。写作特色:把湖比作“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把湖边的树木比作“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1.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神态2.取景——善于变化,多角度展现了瓦尔登湖的丰富多彩和旖旎迷人运用远景、近景、动景、静景、全景、特写等不同方式,自然、逼真、传神地写出了瓦尔登湖的风光。3.语言——质朴、凝练、意味深长朴素的文字和细节化的的描述中包含着无尽的哲思。文字是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一泓清泉思考感悟:有人说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闲居生活是在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梭罗却坚信自己“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他“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能够尽情地挥霍他们,一点也不后悔。读了《神的一滴》,你有怎样的看法?“(它)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徐迟《<瓦尔登湖>译序》美国还没有意识到——至少还不知道它失去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理、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课后探索发现(二选一)1、人们在谈及梭罗的时候,喜欢与中国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归隐生活,除了年代上的差异,在隐居的目的等方面也有着不少实质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2、如果让你去瓦尔登湖畔,你会有什么话想对梭罗说的,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留言。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