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隶属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生物的多样性”。新课程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真菌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并和人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认识真菌,是人类真确对待真菌和利用其为人类服务的基础,所以在“科学探究”中要求本节教学通过提供生物学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来使学生主动获得事实和证据。另外,真菌的主要特征是课表药物的核心概念,本节知识内容的具体标准是“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以便能更好的理解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真菌、真菌的结构和真菌的繁殖。教材的呈现顺序是先从宏观上介绍多种多样的真菌,这些形态各异的真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落在对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和实验上。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性思路的形成,则是在情景导入引发质疑后直接落实实验——探究酵母菌和霉菌,比较并得出结论:尤其是和细菌相比具有细胞核。在引导学生推测出异养生活后,聚焦到真菌的生殖特点,通过对霉菌孢子的观察和蘑菇孢子印的制作加深学生理解,关注真菌的生活,最后拓展视野,观察各种各样的真菌或图片,从而上升对真菌的全面认识,即形成概念。关于真菌的结构,教材安排了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教材中提到了真菌是个大家族,不仅有个体较大的大型真菌(如木耳、香菇),也有一些个头较小的多细胞个体(如青霉),还有单细胞的个体(如酵母菌)。这个实验时观察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霉菌,目的是通过观察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总结归纳出真菌的结构特点。实验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否熟练的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到酵母菌和霉菌。教材还提供了酵母菌和青霉菌的结构示意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光学显微镜下找到酵母菌和霉菌提供参考,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真菌的结构。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单细胞的酵母菌,还是多细胞的青霉菌,这些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真菌与动物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同时为了便于学生了解真菌的生活,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较为细致的介绍了青霉的结构,将发霉的橘子局部放大,显示微观的营养菌丝、直立菌丝、孢子。虽然蘑菇的结构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教材用图示方式介绍了蘑菇的结构,一方面使学生对真菌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制作孢子印”活动奠定基础。有关真菌的繁殖,教材也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介绍的。由于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青霉的孢子,所以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中讲到的“孢子可以飘散到各处,每个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也暗含了为什么真菌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最后教材还安排了“制作孢子印”的课外活动。本节教学重点时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是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学情分析学生对真菌的前概念可追溯到六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对“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的认知,本章对微生物的认识则是对上述认知的全面补充,学生通过前两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的学习,已经对真菌分布十分广泛有了初步了解,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了微生物的一些特点,但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的细胞结构、营养和繁殖方式等问题还模糊不清。由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本节课就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导课,调动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再通过观察和实验途径,穿插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看到、想到和逻辑分析出真菌的生命活动特征,逐步认识真菌这一类型生物。基于以上分析,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从现象到本质,描述出真菌的主要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以点到面的归纳总结真菌的结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难点。另外本节课的逻辑观察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对生物圈中的大型真菌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很难和微生物联系起来,所课堂上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图片,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解决难点而准备的。第三节真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