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察邻国之政7)申之以孝悌之义3)填然鼓之5)王道之始也8)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一、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然而不王.()者谨庠.()序之教二、实词1、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无失其时(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特殊词义(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直.不百步耳(4)数.罟.不入洿池3、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三、虚词1、而(1)弃甲曳兵而走(2)或百步而后止(3)然而不王者(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于(1)寡人之于国也(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之1)寡人之于国也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鸡豚狗彘之畜2四、释词、句:1、河内凶:2、察邻国之政:3、弃甲曳兵:4、或百步而后止:5、以五十步笑百步:6、直不百步耳:7、不违农时:8、数罟:9、谷不可胜食也:10、养生丧死:1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12、树之以桑:13、无失其时:14、申之以孝悌之义: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6、斧斤以时入山林:1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五、课文默写: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者说“仁政”的七种措施及结果的句子:初步措施、结果:①,(农业不违农时方面的);②,(渔业方面的):③,(林业方面的);根本措施、结果:④,(纺织方面的);⑤,,(牧业方面的);⑥,,,(农业生产粮食方面的);⑦,,(兴办教育)。前面的1——6是属于从保民角度提出了六条措施,7是属于从教民角度提出了一条措施。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当君王实行王道仁政的保民教民之后必然会出现的结果是:,。3、在《寡人之于国也》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4、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归罪于年成不好与“”归罪于武器的比喻,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梁惠王仍然不爱民。孟子借此要强调要除暴虐,那么才会出现“”的大好局面。35、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6、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作比喻,含蓄的说明了梁惠王,的疑问。7、孟子形象地论证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荒年,并提出的看法。8、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9、文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10、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句:,。11、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教育,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六、翻译句子: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王好战,请以战喻。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答案一、略二、实词1、通假字(1)无-毋、勿(2)无-毋、勿(3)颁-斑2、特殊词义1)凶:荒年2)加:更3)直:只是,不过3、词类活用(1)鼓:名词作动词敲鼓(3)衣:名词作动词穿三、虚词1、而(1)表修饰(2)表顺承2、于(1)对于(2)比3、之(1)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宾语前置的标志的事”2)4)(3)表转折(4)(3)在(2)结构助词的(5)结构助词的7)代词,他们四、释词、句:1、凶:荒年5、以:凭借2、察:考察3、曳:拖着6、直:只是,只不过7、违8、数罟:细密的渔网11、填:象声词14、申:反复陈述9、胜:尽10、丧:为12、树:种植13、15、检:制止,约束17、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涂-途莩-殍(4)数罟:细密的渔网:名词作动词种植:名词作动词称王表顺承(5)表转折3)衬字,无义(8)代词,代“这样4、或:有的违背,违反,耽误…办丧事无:不要16、以:按照5五、课文默写: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找出孟子实行“王道”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