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管理林修果主编张红方主讲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第一页,共四十四页。第二章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本章要点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3、新制度经济学和自治组织理论第二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1.1公民社会理论外来词civilsociety三种不同译名的偏好:公民社会——政治权利市民社会——社会经济生活民间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第三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1)公民社会理论源起与发展A、古希腊:公民社会——城邦、政治共同体B、古罗马:公民社会——国家、生活状态C、中世纪:公民社会——思辨性概念D、文艺复兴时期工:公民社会——一种与“自然状态”相对应的社会状态,是经过订立契约而形成的政治社会共同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高度统一,政治生活涵盖了全部社会生活,公民社会并未获得独立存在的空间。E、17-19世纪:公民社会——市民社会、世俗社会F、20世纪以降:公民社会——社会政治思潮共同点:以国家和社会分离为基础,介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第四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公民社会内涵“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戈登.怀特企业或经济机构则是构成公民社会的基础.第五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公民社会基本的组成要素:私人领域(确保个人享有不受干扰的独处和保持隐私)志愿性社团(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公共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等进行讨论并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社会运动(用以捍卫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不受侵犯的规模性活动)第六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3)公民社会的价值和原则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公开性和开放性法治原则第七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1.2治理理论(1)产生背景:一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科层制、官僚制)二是社会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存在局限性(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三是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非政府组织兴起)第八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1.2治理理论(2)治理内涵全球治理委员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第九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1.2治理理论治理内涵三要素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权力机构、公共机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平衡合作关系B、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减少干预、畅通渠道)——有为与无为的结合C、鼓励参与合作(权力向度的多元与互动)——合作、协商、伙伴第十页,共四十四页。2.1公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2.1.2治理理论(3)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一是治理主体是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二是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点;三是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四是行为者自主自治的网络化;五是治理要引进和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第十一页,共四十四页。2.2失灵理论2.2.1市场失灵理论帕累托最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更好。阿罗不可能定律已证实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状态。第十二页,共四十四页。2.2失灵理论2.2.1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的无效率或低效率。主要表现: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不稳定、信息不对称第十三页,共四十四页。2.2失灵理论2.2.1市场失灵理论(1)外部性:社会成员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和效益不完全由行为人承担或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