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现在的世界各类污染层出不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人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病痛也就不断袭来,所以现在很多人也是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可以通过养生来提高身体机能,从而躲避病痛的骚扰,那么,被国人称为医之始祖的黄帝内经又是怎么谈养生的呢,到现在还在沿用吗?《黄帝内经》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不仅被我们炎黄子孙关注和传承,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其价值被不断挖掘并越来越凸显。《黄帝内经》谈养生的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季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份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人本身就有一个健康的预警系统,如果你的生长和现实有了误差,身体就会自动发出健康的预警了,如在平常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中,会出现一些身体外在的病变,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了解这些隐形的信号告诉你的健康隐患,这样你就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那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二十四小时内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有着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动休憩应符合阳气的释放与收藏。无论是一生、一年、一月还是一天,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季养肾。从梦中角度讲,四季是自然昭示给人们的健康消息。具体到四季养生中首先是春季养肝《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春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穿的衣服要选择宽松的,并且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自己心情愉快,不要过份的劳累。因为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肝脏有着特别大的联系。中医表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夏季养心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夜卧早起。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