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找准出发点和归宿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中心小学覃耀锋刘平内容提要:语文教育被看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都知道:“说到受教育,就得有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只是载体和传播媒介。这个最基本的交际载体和媒介,不是别的,正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会听话说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训练并形成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正是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凭借。而也正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往往会迷茫、会不知所措。拿到一篇课文不知如何下手、不知该教些什么。今天我的这篇论文就是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一种真正是以学语文、用语文为基本内容的语文教育方法。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的发展教学实践听了很多课,也听了很多评课,我发现一堂课晓来,人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这堂课是啊不是伤处了‘语文味’。”开始,我对“语文味”这个词感到不解,心里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整节课都是语文,难道还没有“语文味”吗?后来,我才知道这所谓的“语文味”其实也就是一堂课有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来尽心教学。这一觉悟,让我不得不重新去看待语文,原来语文并不单单是我常常向学生念叨的:“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学语言,就要多读;学文字,就要多写。这样才能学好语文。”那什么优势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呢?下面我想用我所知道的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一、明确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何教好新课程下的语文》一书是这样说的:“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人’和‘人的发展’。”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就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上。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个知识的传输器——把课文中的东西又通过自己的嘴巴传送给学生。而是应当在教学中关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情定教,这样再来实现人人获得发展的目标。这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看似简单,但却着实让我们的教育界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学习特无聊,老师上课就是把课文里的文章教会我们读,然后就开始把一些段落、中心思想抄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背诵。似乎会认字的都能当老师了。老师根本不会去关心我们想要知道些什么或者我们学了课文有什么想法。仿佛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根本不是老师教的对象,老师只是教“书”。所以更谈不上关注我们的发展了。这也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导致的。当时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今天——在我们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七次课程改革,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的发展”了,我们终于明白了: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学开始关注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融会贯通。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开始不断地尝试着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知识的灵活性,从而达到语文学习从走进课文到走进生活。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出发点与归宿点并重“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是我更深刻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