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蒋乃平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三个层级的探索。课程形态(类型)主要用以说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对职教影响较大的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和多元整合型课程。课程模式是来自于某种课程形态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课程方案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课程方面的具体操作计划。课程开发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应在劳动力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受教育者需求和基础分析、相关课程文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课程;形态;模式;方案;开发中图分类号:G718;G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1)31-0010-04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三个层级的探索:课程形态、课程模式、课程方案。对课程形态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的基础,对课程模式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的核心,对课程方案的研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应用的实践,三个层级的研究互相制约,相互交融,密不可分。一、课程形态(课程类型)及其演变(一)课程的定义研究课程模式,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窄义的,也有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义也不断趋于完善。钟启泉先生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他还从教育计划的角度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窄义的。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钟启泉先生对课程的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课程改革有人侧重于“规划和设计”,有人侧重于“内容及其实施”。对于课程的研究,重点在于“规划和设计”,但也必然涉及并制约“内容和实施”的探索。由于对课程的研究重点在“规划和设计”,因此也可以把课程相对窄义地定义为: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黄克孝,1997)。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窄义的。表1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表1课程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的教学进程第一层次课程方案(计划)规划和设计等第二层次课程标准(大纲)贯彻与考核等第三层次课程内容(教材)教法与学法等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因为规划和设计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是广义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窄义的教学,包含了大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二)课程形态(课程类型)的演变研究课程模式,必须理清课程模式的根源——课程形态(课程类型),课程形态又称课程原型或课程类型。窄义的课程形态指课程最初的类型,从现代课程论看,课程形态主要用以说明其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学科为中心还是以儿童为中心,体现了两种对立的教育思想,亦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水岭。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形态。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形态——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教育大词典里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最主要的学科即主干科目;二是指一种课程原型,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教育观。核心课程既不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这种教育观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今被人们强调的职业分析,就是以人类基本活动——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核心课程的理念在职教领域中的一种体现。与此同时,学科课程也发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