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学情分析“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教学建议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过程与方法】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画面引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1.理解题意。(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可怜:可爱。似:好像。(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5.朗读指导。(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2)(教师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