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有效教育案例吴丽芝我班大多数学生是从乡下进来的。他们在课堂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只善于听,不喜欢主动参与和思考。上课老不爱发言。但我不愿意这样上课,总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于是,在学习《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我在教学最后一部分内容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反复读这一部分后,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把这一部分的内容表演出来并进行排练。孩子们开始有点不大胆,我就说:“别怕,现在就是玩游戏,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觉得在座位上不方便,还可以下位。”这下他们很来劲了,各组都在积极排演。可当我喊哪一组愿意上台表演时,又没人举手了。我想了想说:“表演得怎样不要紧,只要敢上台来的,就是最棒的,因为至少你已经有了自信和勇气。”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终于有一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在讲台上很腼腆,听得出说话的声音都在抖,表演自然也不是很好。但刚表演结束,我就带头给他们鼓掌,并表扬了他们的勇气和表演中成功的地方。这样,慢慢又有小组举手了。因此,这节课的气氛也就出来了。下课了,好多学生问我:“吴老师,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呀?”我笑着说:“当然,还有很多种上法哩,只是需要你们配合才行呀﹗”从那以后,上课发言的同学渐渐多了。也能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语文课不再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的了。他们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反思一:恰当的激励能点燃学生自信的火花,从而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并喜欢学习。孩子们就是在我的激励下,才战胜胆小,走上讲台表演,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反思二:教师要大胆放主动权,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表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慢慢意识到上课不能只是听,还得自己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从而改进了学习方法。反思三: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形式单一,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就不能集中,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可能高了。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的恰当选择,需要教师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