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宁国市霞西镇中心小学:刘四美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课。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描述一种是“相差”,“相差”关系学生已经学过;另一种是“倍数关系”。倍数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建立“倍”的概念,能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倍”的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在“7的乘法口诀”之后,是在认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对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加深。教材设计了3个例题认识倍: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然后通过摆图,看图说一说,画一画,填空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由比多少,引出“份”,初步感知“倍”的含义。并变换倍数关系,巩固“倍”的认识。教学例2时进行第二层次摆图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进而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最后,闯关游戏,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二、教案授课人刘四美学科数学学校霞西镇中心小学课题“倍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倍”的概念,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问题。2、在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宣城市2010—2011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评选参评案例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初步渗透事物之间彼此联系的思想、渗透集合思想。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学方法讲授法、动手实践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实验情况图片、学生操作卡、小棒、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11月12日我们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同学们玩得可高兴了!看到我们这么热闹的场面,森林里也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大家想不想去看看。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㈠知识铺垫:师:运动会开始前,食堂专为小动物们采购了一些蔬菜,让我们来看看有什么。1.课件出示图片:2.师:有几个胡萝卜?(3个)师:有几个茄子?(6个)2、师:茄子和胡萝卜比,他俩的个数有什么关系?(指名答)3、师:原来我们在比较时都是比“多少”,比较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比“份”(板书).如果3个胡萝卜是1份,(画圈)6个茄子的个数是几个3?(2个3)那么茄子的个数是这样的几份呢?(2份)课件验证,4、师:瞧,香喷喷的蔬菜引来了可爱的小动物们,看看谁来了?㈡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1、初步感知“倍”(课件出示:)生答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待自己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我设计动物运动会的形式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这样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提问:小猴有几只?小兔呢?小兔的只数是几个2?如果2只小猴是1份,小兔的只数是这样的几份?(课件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