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从母亲的怀抱到玩耍嬉戏,孩子一直在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来感知新的事物,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孩子从简单的事物感觉逐步演化成心理感知和思想感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如何解惑是每一个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小学是孩子思想感知的第一次转化,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今后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必要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统观现状,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异常现象,应给予积极的心理矫正。但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很多已经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都是可以通过早期预防而避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起到预防作用,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慎始则善终”孩子第一次接受系统的培养是在步入小学,课堂教育使孩子思维感知的进一步加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三)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二、形成家校一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环境,环境不同造就他们不同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教学经验所得: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于现实社会中不良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一)优化人文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就拿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还是校园环境都必须协和统一,形成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任何社会,榜样都代表着该社会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也都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更需要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引导。“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智者,一个日后行为起着示范作用的活体。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仪表、语言、性格、行为、人格等方面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是教师学生的影子,教师的行为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鉴于此,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督,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要求。发挥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为每张白纸谱写最真最美的画面。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尤其是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十余年左右,乃至更长的时间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生活。因此,学校的状况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教学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